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同意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共同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这也是全国第4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标志着松山湖科学城成为承载国家科技战略的新平台。
2023年,西安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全力打造国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基地★★。至此,分布在中国东西南北的五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均已批复建设,成为中国科技进步的基石。
2016年,上海张江成为了国家批复的首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任务是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以建设高水平研究机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项目为依托,提升我国在交叉前沿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
李晓表示:★“中子成像技术,为我们观察和了解文物,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将在文物保护修复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西安,国家授时中心未来计划将长短波授时系统部分搬迁至西安科学城,与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运控中心并址建设,并进一步发挥集群效应★★★,形成产业创新基地,从而促进陕西传统产业集群的升级,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如今★,散裂中子源已与新能源头部企业建立了深度的技术合作关系,凭借其强大的科研能力,为提升电池性能和安全性提供了坚实而有力的支撑。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为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极限研究手段的大型复杂研究设施★★,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每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都建设有大科学装置,并成为世界一流科研成果的★★“催化器★★”、高科技企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孵化器★”。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副主任李晓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的专访时★,深入阐述了散裂中子源在癌症治疗领域的创新性应用。李晓介绍,依托散裂中子源所具备的强流质子加速器和中子靶技术,科研团队成功启动了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癌症项目,这一项目开辟了癌症靶向治疗的全新路径,为黑色素瘤、脑胶质瘤等恶性肿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羊城晚报联合新安晚报(大皖新闻)、北京晚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华商报大风新闻等主流媒体★,共同聚焦五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揭开各中心大科学装置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神秘面纱”★,更展现中国科技创新逐梦★★“星辰大海”的铿锵步伐。
硼中子俘获治疗是目前国际最先进的癌症治疗手段之一★。治疗时先给病人注射一种含硼的药物,这种药物与癌细胞有很强的亲和力,会迅速聚集于癌细胞内★★★,相当于给癌细胞做“标记”,而在其他组织内分布很少★★★。随后给病人进行中子照射,时长在1小时内,整个治疗过程一般只需照射一次★。当照射的中子被癌细胞内的硼俘获★★★,产生高杀伤力的α粒子和锂离子★★,便可精准★★★“杀死”癌细胞。
五“心”同创,闪耀科创之光★★★;科技强国,奏响创新强音。未来,随着五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中国将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上取得更大成就★,在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中结出更多硕果,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征程中书写新的篇章★!
锂电池原位中子实验平台在大型成品电池在线实验上具备独一无二的能力,开展了电池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检测★★★、服役性能评价,为我国诸多动力电池企业和高功率储能电池重大需求单位提供了重要产品研发和优化支持★★★。
为了让科研主体放开手脚创新创造,发挥高能级科创平台作用,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2016年★★,中国开始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使之成为承载国家使命的全国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代表国家水平参与全球科技竞争、合作的重要力量★★。
2017年★★,上海市政府正式批复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就在同一年,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获批★★,成为中国★★★“第二★★★‘心’★”★★。此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四大领域★★,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
八年多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沿途下蛋”,成果频出★。其中★★,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合肥造”火星磁强计、高吸能材料保障“天问一号★★”完成科研任务★★★,特种低温接收机等助力“嫦娥五号★”升空;面向科技前沿,“九章★★★”量子计算机问世,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面向经济主战场★★,以★★★“高精度电磁测量技术★★★”“衰老的生物学基础和干预策略”等战略性先导项目为代表的一批科研项目进展顺利,持续产出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成果★★;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世界上最紧凑型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在合肥自主研发成功,大大降低国内患者的治疗成本,提高了治愈率。
散裂中子源在守护文化瑰宝方面也发挥着“隐形卫士”的作用。广东省博物馆收藏了一件清代鎏金铜器文物★★,采用X射线成像观察到该器物内部是中空的,没有发现明显的填充物。而利用中国散裂中子源的中子成像探测,发现器物内部空腔存在多类填充物,结合相关资料★,推测其中一根长条状物为木质材料,一些圆珠状物为宝石,多处絮状物为纤维类材料。
2017年8月,中国散裂中子源打靶成功,获得漂亮的中子束流能谱曲线年正式投入运行,迄今已向全球科学家完成13轮开放,每年向用户开放时间超过5000小时★★★。2024年1月,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启动,意味着这座★“超级显微镜★★★”迎来建设升级★★★,计划将打靶束流功率从100千瓦提升到500千瓦★★★,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走进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一座美丽的“鹦鹉螺”式的白色建筑异常醒目,它就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光源。从2009年开放运行以来,上海光源已经为数万名科研人员提供服务,帮助他们开展微观世界的研究。在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还有一批像上海光源这样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比如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并产生了很多重大科技成果★。
散裂中子源,作为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大科学装置,不仅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大放异彩★★,更在医疗领域展现出了无可估量的应用潜力★。
也就在2017年,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建设★★。作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三城一区”之一★★,北京怀柔科学城致力于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根据规划,到2030年,一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科学中心将在这里崛起★。
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散裂中子源同样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金属部件应力测量方面,在高铁车轮★、航空发动机等关键部件的应力测试中,散裂中子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高铁车轮为例★,中子束凭借其强大的穿透能力,能够深入探测车轮内部的应力分布情况,提前精准预警潜在的金属疲劳和裂纹问题,为高铁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可靠保障★★,成为了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关键技术支撑★。
中国散裂中子源利用中子对锂离子探测独特的敏感性,建立了锂离子电池研究的先进原位中子实验平台,发展了先进的中子衍射和全散射实验技术和分析方法,与用户共同研制了锂离子电池充放电的中子原位实验条件。该平台实现了锂离子电池正极、负极、电解液★★★、固态电解质等的晶体结构、相变、锂离子分布、导电路径等的在线表征★★。
在浦东张江,上海光源也在多个领域助力科技成果产业化。比如,在集成电路领域★★★,上海光源专门建设了X射线干涉光刻线站,实现了极紫外光刻胶曝光性能评价★,为国内领军企业、重要科研机构提供定制化科研服务;在新材料领域,支撑了T1100级碳纤维技术突破★,2023年底实现量产★★★,打破国外垄断;同时★,探明高性能合金铸造、劳损过程中的“黑箱★★”问题,解决了复兴号列车研制、京沪高铁建设中的重大科技挑战。
中国散裂中子源,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的广东东莞。它庞大而精密,像一个神秘的巨人,静静地伫立于青山绿水间★,不断释放着强大的中子束★★,为我们打开了探索微观世界的大门,也在诸多领域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而在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的广东东莞★,有一处看似低调却内藏乾坤的科研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为人们打开了探索微观世界的大门★★。从2018年投用以来,散裂中子源已向全球科学家完成13轮开放,每年向用户开放时间超过5000小时★。
★“沿途下蛋”,是对“科研-转化-产业创新★”过程的形象比喻。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不仅打造支撑原始创新的★“超能平台”,也不断完善促进成果转化的全链条产业创新体系。
在北京怀柔的青山绿水间,作为我国唯一专门用于地球系统模拟预测研究、软硬件一体的大科学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寰”可以反演地球的过去、观察地球的现在、预测地球的未来★。而怀柔科学城也已建设成为全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密度最强的地区之一★,并已累计产出科研成果329项,发表SCI论文等高水平学术论文465篇。
目前,该项目已顺利落地于东莞市人民医院,正稳步推进★★。按照项目规划★★★,预计在2025年正式迈入临床试验阶段。
作为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超级显微镜★★★”、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科技平台,中国散裂中子源在基础研究、国家战略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羊城晚报记者走近中国散裂中子源这个大科学装置,了解其在各领域的应用。
而在西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加快建设★★★,将成为国际上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的地基授时系统,并与北斗星基授时系统共同构成我国空天地一体化综合授时服务体系★★★。这一体系将为我国经济社会、科学研究和国家安全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推动我国在国际授时服务领域取得更大的话语权★★★。
2025年1月,在合肥科学岛上,被俗称为★“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成功实现了上亿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为人类能源事业点亮未来之光。而在科学岛以北,规划总面积约19★★.2平方公里的未来大科学城拔节生长,更多大科学装置正在加快建设。
九年来,上海张江、合肥、北京怀柔、粤港澳大湾区★★、西安等五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后获批建设,在原始创新、产研转化、招才引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等方面持续发挥作用,为中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了“五★★★‘心’力量”★★。